中华新闻报倒闭传递的信号
8月2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了中华新闻报停刊清算公告。这是迄今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中华新闻报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创刊于1993年5月5日。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报业改革的一个强大信号,未来报业发展必定要
不过,新闻出版行业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变为以市场化、企业化为重心的运营,要警惕“企业单位事业化管理”的问题。中华新闻报的倒闭,似乎给报刊体制改革发出了紧迫信号。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近日透露,国家将对那些效益较差、资不抵债、人才缺乏、发展难以为继,或者存在严重违规行为,或者主管部门或主办单位不愿意继续办下去的新闻出版单位,下决心停办退出一批。同时,对那些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新闻出版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在安排重点项目、配置出版资源、上市融资等方面予以支持。
他表示,要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同出版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鼓励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新闻出版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并购重组。争取在3到5年内,培育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销售超过百亿的实力雄厚且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
希望中国新闻报的倒闭,不仅仅是一家报纸自己的事情,而是能够作为一个警告,让众多在事业单位的“温床”上舒服稳当惯了的相关机构,也出来呼吸一下秋天的凉气。
不热不冷的北京书博会
9月3日,第1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短短一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800家出版发行商汇聚北京,十几万种的中外文图书琳琅满目争奇斗妍,20多万名参观者蜂拥而至,更有近万种西班牙出版的书刊增添异彩。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从1986年创办之初的“无名小辈”成长为今日全球四大书展之一。展览面积由第一届的7800平方米扩大到今天的43000平方米,展台和参展商数量增长了6倍,参展图书总量增长了3倍……书展上可“读”的不只是书。异彩纷呈的中外出版交流和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图书博览会的一大亮点。各种讲座、研讨、读书会等活动内容和形式均有创新。据统计,这次书博会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意向与协议12656项,比去年增长10.52%。在已达成的版权合同中,引进与输出之比为1:1.29。版权贸易输出产品从以前集中于语言教材、中医、养生、菜谱、气功等图书,逐渐扩大到反映我国文化和当代中国的书籍。
对主办方精心打造的这场盛宴,国内出版界有人却戏谑地将参展称为“规定动作”,在上海书展之后,十月的法兰克福书展之前,北京书博会对他们而言就像“鸡肋”。他们认为,书博会的展示功能已远远大于版权贸易的功能。而安排在周末的公众开放日,普通读者对精美的图书,也只能远观不能购买。海外一些参展商也坦言,参展的书大都是半年前或去年底的。而法兰克福书展之所以令出版界心向往之,很重要一点就是几乎穷尽了一切新书。它的规模促成了全世界近75%版权贸易。
建设学术共同体 净化学术环境
9月8日,第11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指出,学术评价体系出现的一系列“怪现状”,亟待学术共同体发挥基础性作用。
韩启德说,中国科协的调研显示,部分科技工作者对现行评价体系的不信任感和挫折感相当强烈。在政府科研经费资助和项目管理上,官员的权力过大,往往直接指定和左右评审专家;在人才评价和科技成果、资助项目评定上,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同行评议,把论文发表数量、引用率等量化指标作为唯一标准,形成“学术工分”式的评价方法;在奖励上,重政府奖励,轻学术共同体奖励,缺乏衔接,一些政府奖励的同行认可程度比较低。
韩启德认为,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术共同体没有能够在学术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术共同体的主动性、责任性、积极性和自身能力都不够”。学术共同体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群体。在这里,科学成为了一种存在方式,一种人生态度,甚至是一种精神境界。学术的评价、学术的标准、学术上的分歧,所有学术上的问题只有依靠学术共同体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学术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具有启发意义。
(乔向春 辑)